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選單

創館歷程

字級:
字級小
字級中
字級大
:::
淡水古蹟博物館淡水古蹟博物館

【淡水古蹟博物館的誕生】

2002年初,文化部(原: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1處臺灣世界遺產潛力點,亦即四處自然遺產:太魯閣國家公園、棲蘭山檜木林、大屯火山群、澎湖玄武岩自然保留區;五處人文遺產:卑南遺址與都蘭山、淡水紅毛城及其週遭歷史建築群、金瓜石聚落、金門島與烈嶼、蘭嶼聚落與自然景觀;二處複合遺產:臺鐵舊山線、阿里山森林鐵路。該年底並邀請國際文化紀念物與歷史場所委員會(ICOMOS)副主席西村幸夫(Yukio Nishimura)、日本ICOMOS副會長杉尾伸太郎(Shinto Sugio)與澳洲建築師布魯斯‧沛曼(Bruce R. Pettman)等教授來臺現勘各潛力點,並另增玉山國家公園1處,於2003年正式公布12處臺灣世界遺產潛力點,並於2010年底調整增至18處。其中,淡水紅毛城及其週遭歷史建築群即為人文遺產潛力點之一。 

 

有鑑於此,新北市政府文化局(原:臺北縣政府文化局)為迎接「挑戰 2008 國家重要發展計畫」,並針對古蹟的保存、維護、再生及世界遺產資料的收集等方向努力,冀望透過結合社區總體營造的力量,經營出一個具優質文化的觀光重鎮,於2003年以任務編組方式設立「淡水古蹟園區」,並於 2005 年 7 月 1 日成立了「淡水古蹟博物館」,對全國的古蹟保存與觀光營運,均為嶄新的嘗試,我們期盼透過這樣的規劃,營造文化產業發展的另一種新氣象。

形象識別標誌形象識別標誌

【形象識別標誌】
任務編組期間為能清楚呈現淡水古蹟園區串聯淡水古蹟建築群,整合淡水文化資源,發展深度觀光旅遊的形象意義,園區特舉辦形象識別標誌徵選活動,並邀請諸位專家學者擔任評審,最後以李民傑同學所設計之作品最能展現園區形象特色,選定為形象識別標誌。 

形象識別標誌是以古建築加上磚瓦的意象造形,代表淡水十八座古蹟建築群,水波呈現出淡水的特色,而樹葉隨著水波向上激盪有再生之意,同時樹葉也象徵著傳承,最後以代表古建築的紅磚色為主色,搭配具有重生、整合、再利用的綠色,重現淡水古蹟之美。 

「淡水」是一個位於觀音山下、淡水河出海口的小鎮,自然景觀因為有淡水河與觀音山的孕育,造就出豐富多樣的水岸與山系生態,其地理位置,更因淡水位於進出大臺北盆地之咽喉,從過去至今一直是北臺灣之鎖鑰,並具有軍事及經濟上的重要性。 

淡水豐厚的面貌,需回溯自西方海權向世界擴張版圖的歷史談起,十六世紀初期,因臺灣位處掌控進入中國、韓國、日本與南洋群島的地理位置,突顯了當時淡水重要的防禦性、加以海上頻繁的船隻往來,而成為經濟、政治、軍事的重要據點,是故,淡水成為兵家必爭之地。為此,荷蘭、西班牙、英國、法國、日本這些帝國船隊在淡水登陸、殖民、生活發展,他們在此遺留下的事蹟、建築與多樣文化,也讓淡水成為擁有豐富文化資產的城市。 

因此,當我們翻開淡水歷史人文的發展史,即可發現淡水一直以來的多元與特殊是如何生成的,歡迎您來這個有「東方威尼斯」之稱的迷人小鎮,細細品味它風情萬種的人文與多樣文化吧!
 
 

淡水紅毛城淡水紅毛城

【埔頂洋樓區】
自十自十七世紀西方霸權進入臺灣,淡水特殊的地形地勢便開始進駐著接連到來的參訪者,從五虎崗中的第一崗及第二崗,我們看到因優越的軍事地理位置而建的滬尾礮臺及淡水紅毛城,也看到隨之而來傳教士在淡水紅毛城的羽翼下,所推動的宗教與文化教育事業—理學堂大書院、淡水女子學校…在在見證了他們終其一生的努力,而英國領事官邸中愜意的生活,不禁令人欣羨起他們當年的威風,也遙想當時淡水碼頭邊的盛景…...…。

滬尾偕醫館滬尾偕醫館

【金色水岸區】
更具野心的荷蘭人在趕走西班牙人後,開始招募漢人來臺從事開墾與貿易,可惜臺灣收歸鄭氏後,淡水卻淪為流放犯人的地方,直到清乾隆、嘉慶年間,開放移民進入淡水,以當時渡船口為發展及生活中心的漢人聚落逐漸形成,並快速發展著,今日所見的淡水福佑宮、渡船頭、滬尾偕醫館、淡水老街…這些市集、碼頭、街衢、寺廟便是在此時所發展。

原英商嘉士洋行倉庫原英商嘉士洋行倉庫

【鼻仔頭史蹟區】
之後仍有漢人陸續來臺,而從第三崗到渡船口附近已被泉州與廈門來的移民佔有,於是他們只好轉向第四與第五崗尋找發展的空間,而這個規模日趨完整的山城河港,也引來外國人的覬覦。來此開墾的汀州客家人帶來了他們家鄉的信仰,於是鄞山寺(汀州會館)落成;隨軍隊來此建造滬尾礮臺的民兵為國捐軀,於是我們發現滬尾湖南勇古墓;獲利豐厚的外國商行在此建立洋行,於是有了原英商嘉士洋行倉庫,直到臺灣割讓日本,日本也因它特有的軍事價值而興建了水上機場與氣候觀測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