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尾礮臺】
展出清法戰爭--台灣戰火之基隆、淡水、澎湖戰事模型,以及清法戰爭滬尾之役的戰事過程。另有與滬尾礮臺相關史料及臺閩地區之礮臺舊照片、淡水地區聚落、人文、地理及與臺北盆地互動之舊照片系列
【滬尾礮臺的興建】
滬尾礮臺是清法戰爭之後,清廷為了加強臺灣的海防建設,決定在澎湖、基隆、淡水、臺南安平、高雄旗後五處海口建十座礮臺以利防禦。西元1886年臺灣巡撫劉銘傳聘請德國籍工程師巴恩士以西式礮臺為範本督造此十座礮臺,滬尾礮臺便是其中一座。
【營門】
礮臺唯一的出入口,上方有劉銘傳于清光緒12年親題「北門鎖鑰」四字。
【主牆 (子牆)】
滬尾礮臺子牆最高處約7公尺,建築形式採直與斜二段,有易守難攻之功能。
【土垣 (母牆)】
是由土堆堆成與礮臺主體略為等高之土牆,主要功能為掩護礮臺,使滬尾礮臺成為暗礮臺。
【壕溝】
環繞礮臺四周、作為區隔母牆與子牆之用,提高駐軍防禦與監控之能力。
【甬道】
穹窿式甬道為士兵活動空間,內部區隔為兵房及彈藥室。部份甬道保持原貌,其餘目前規劃為展示空間。
【展示】
甬道展示內容包含:清法戰爭臺灣戰場部份之澎湖.基隆.滬尾戰事模型及滬尾礮臺復原模型。清法戰爭滬尾之役概述及古戰場路線圖,並以此推廣為自行車路線。滬尾礮臺相關史料與臺閩地區之礮臺舊照片,淡水地區聚落、人文、地理以及與臺北盆地互動之老照片。 另外,也於北側甬道定期推出精彩之特展。
【通氣孔】
由甬道直通被覆上方,總計36個,作為甬道內空氣調節之用。
【礮座】
滬尾礮臺原本設有四尊大礮,分別為12吋及10吋阿姆斯托朗後膛鋼礮,另各搭配一尊21公分德國製克魯伯後膛礮;四尊大礮於日治時期時消失,目前滬尾礮臺已無大礮,礮座卻清晰可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