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選單

輕軌站體入口意象(109年)

字級:
字級小
字級中
字級大
:::

關於本案

漁人碼頭站-波浪鏤雕光棚廊架漁人碼頭站-波浪鏤雕光棚廊架

淡水,位於台灣的西北口,映著夕陽餘輝波光粼粼的淡水河面以及岸邊漁家,數百年來就那麼靜靜地守護著身後綿延起伏的綠色山巒。迷人的淡水風光應該也是兩百年後夾著軍力優勢,以大批軍艦準備登島的法軍眼前見到的景象。這是西元1884年,一場勢不均力不敵的戰爭在淡水河口以一長排大型法國軍艦即將壓境開戰。而原本應該是軍力薄弱的島嶼兵力,卻在領將們機智地帶領兵眾們排陣列仗,善用地形地勢誘引法軍上了岸即在黃槿、林投樹叢中迷失作戰方向,兩小時不到法軍即兵紛潰散,大量軍員損傷,被迫撤退回艦艇。此即清法滬尾之役,又稱「淡水大捷」。

百多年後的今天,物換星移,淡水河口披上了極具詩意的漁人碼頭風景,漁人們有了安全的停靠港灣,遊客們也時常特地來此一賞河口風光;為此,一條為了支應人們搭乘的三站輕軌支線也即將開始通車運營。然而,當人們搭著輕軌列車快速地滑過海大站、沙崙站、漁人碼頭站時,可曾點滴知悉眼前腳下的土地,曾經是我們的先祖為我們流血流汗阻擋外侮的同一場景?當我們沉浸在迷人的河口碼頭浪漫風光時,可曾絲亳想到這片漁火景觀中其實同時堆疊著歷史的刻痕?

為了將這片土地逐漸流失的歷史記憶重新拉回人們眼前,淡水古蹟博物館展開了淡海輕軌藍海支線三場站的歷史再書寫行動。我們作為這場「淡水大捷」歷史再書寫的執行團隊,在館方積極參與並充份授權的互動過程中,逐漸浮現出「博物館化」作為輕軌藍海線三場站歷史再書寫的設計主軸。

「博物館」是當代社會進行歷史再書寫的重要公共場域,透過各式主題的展演讓市民得以重新認識自身所處社會的歷史發展脈絡,並因此進一步地產生認同與共識,這是現代國家近半世紀來非常重要的文化教育平台,絕大多數的市民也都有走進博物館學習的經驗。因此,提出以「博物館化」作為在輕軌場站上帶入歷史意象的設計構想,便是希望能連結上市民既有的博物館經驗,也具有將歷史書寫直接帶入市民日常生活場景的積極用意,並且得以讓「移動博物館」的概念結合公共藝術手法加以轉化落實。

在這個「博物館化」的設計意象主軸確定之後,執行團隊必須在原即已興建完成的場站站體上,思考如何將此「滬尾之役」的歷史再書寫,落實到輕軌藍線這三座擁有大型頂棚構造的半開放式月台站體上。透過反覆尋找適切的環境藝術元素,以及與專家學者們的討論研商,最終擬定了以十五幅「滬尾之役」畫作,以及融入月台站體的數項藝術裝置如:清法軍船砲剪影塑像、黃槿花牆與滬尾戰役文字光棚等,將戰役場景刻畫於柱上,以剪影描繪戰役人物、槍砲及船艦,再刻黃槿花於柱間,讓戰役文字流轉於棚架地上等方式,多方面展現這個百年前的「滬尾之役」歷史事件意象。

相關圖片

沙崙站-帷幕畫作外側沙崙站-黃槿鐵藝漁人碼頭站畫作海大站帷幕畫作外側海大站鐵藝-法軍制式37mm口徑哈其斯5管機關槍沙崙站畫作-望高樓海大站畫作-塞石沉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