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選單

特展回顧

字級:
字級小
字級中
字級大
:::

【藝術滬興-淡水藝術工坊特展】

【藝術滬興-淡水藝術工坊特展】

 

展覽名稱:藝術滬興-淡水藝術工坊特展 

時間:100年2月20日~7月24日 

地點:淡水藝術工坊(新北市淡水區中正路298號) 

電話:02-2628-2610#201 

 

淡水一向以濃厚的人文歷史著稱,東西文化交融的古蹟為其特色之一,同時也擁有豐沛的自然環境資產,作為臺北都會地區腹地,其觀光潛力無限。在這樣的人文歷史、自然風情環繞下,此區也孕育了許多重要藝術家,持續激發區域能量與活力。

【一、緣起】

 

過去臺北縣政府有鑑於淡水地區的多元特色,為能整合資源、提升淡水國際視野,並提供藝文活動新區塊,積極推展『淡水河口藝遊網』計畫,期望能將馬偕廣場至中正路底端路段,打造為『淡水藝術大街』,建立具在地特色之多元化藝術街道,活化現有歷史古蹟並整合淡水既有觀光資源。 

【二、淡水藝術工坊的興建與願景】

 

藝術大街整體目標在提供淡水區一個具國際能見度的藝術家舞臺,並期望可於未來做為老街前段、埔頂地區及淡水古蹟博物館連結之重要節點。其中,「淡水藝術工坊」扮演重要的角色:於計畫的實質意義上,淡水藝術工坊將成為淡水藝術大街的指標性建築,除了摹畫出淡水藝術、人文、環境三者交融的區域特色輪廓外,也提供了一個實質的藝術交流平臺,將在地藝術家的創作能量,透過與外國觀點的相互砥礪,激盪出更燦爛的藝術火花。於計畫的地理意義上,淡水藝術工坊將成為藝術大街與淡水古蹟博物館的串連節點,引導成一路藝術歷史的觀光線,以發展淡水藝術與文化結合的深度旅遊網,拓展淡水藝文發展的新面向。 

 

淡水藝術工坊未來將融入周邊居民、商家、遊客的活動行為模式,以公共空間創造一個意義上的藝術村落,一個無圍牆、界線的藝文生活區。並期許產生聚落效應,將藝術板塊從都會中心移動至淡水,釋放出淡水的藝術文化觀光潛能,打造全臺灣獨一無二,結合歷史、藝術與自然環境,並極具在地特色的亮點特區。 

【三、淡水藝術工坊的建築特色】

 

淡水藝術工坊由城鄉發展局興建落成,是新北市第一座「公共綠建築」,並由文化局、淡水古蹟博物館規劃展覽內容及後續營運。該建築於98年6月1日開工、99年7月26日竣工、99年10月1日驗收合格,並於100年1月20日由城鄉發展局點交予淡水古蹟博物館,接續於100年2月19日開幕啟用。 

延續臺北縣政府近年來致力於將新北市打造成為綠色城鎮,以「永續生活」作為規劃的主軸。擁有豐沛自然環境資產的淡水地區,能夠成為這樣生活型態的最佳典範。坐落於此的「淡水藝術工坊」,與樹、河、自然的距離是那麼接近,過去臺北縣政府為延續環境優勢,以「與環境共生」為設計理念,採環保綠建築的模式興建淡水藝術工坊。 

建築本身保留了原址拆除之瓦片,並運用於建築設計中,重新演繹歷史場所的意義與空間對話。在建築機能上,使用回收製成或可以完全回收之建材,並透過太陽能光電、遮陽系統等綠建築手法,有效使用能源。建築也利用屋頂收集雨水,經過處理系統後回送至建築物再利用。淡水藝術工坊的建成與自然環境貼合,有效「綠」的使用資源,達成節能減碳之目標。 

【四、淡水藝術工坊的開幕首展】

 

百年歷史的醞釀,鋪陳出淡水文化涵養豐厚的層次感;百年土壤的積累,堆疊出淡水地區的獨特風情。在醇厚底蘊的人文歷史背景後,淡水同時擁有豐沛的自然資產。坐落於此的「淡水藝術工坊」相對於城市美術館而言,不僅提供一個人文美學的窗口,同時與樹、河、自然的距離是那麼的接近,這樣一個可遇不可求的場域,得天獨厚的匯集了人文、歷史和自然元素。

本次展覽以「藝術對談」為發想,「環境議題」為主軸,邀請國外、國內、在地藝術家(各占1/3比例),就地進行裝置藝術創作為首檔特展。期望藉由「淡水藝術工坊」的開幕啟用,強化環境觀定位,提供國內外藝術工作者藝術交流平台,發展新北市藝文活動新區塊,提升淡水國際視野,並於未來成為老街前段、埔頂地區以及淡水古蹟博物館等區塊連結之重要節點。 

因此,淡水藝術工坊開幕首檔「藝樹滬興」特展,以百年歷史的醞釀及豐沛的自然資產特點為其根基,培育出不同的藝術枝枒。從淡水藝術工坊依山傍河的開闊視角遠望,「藝樹滬興」特展強調的是人與環境之間的連結,廣處從人與地球的平衡著眼,細微處則同時思考在地情感的表現。透過藝術美學的軟性力量,提點人們反思自身與環境之間一體兩面的均衡關係。藉由藝術家細膩的感受力,摹擬環境與人之間千萬種的關係,讓人們去體會、思考及感受。 

「藝樹滬興」特展作為淡水藝術工坊落地淡水的第一顆種子,以在地的人文藝術風情為養分,延續淡水開闊恢宏的大河文化,並接受國際視野的日照,將澆灌出藝術之株苗,在淡水茁壯、興盛。 

TOP